close
楔子
  2002年08月,半瓶醋身為一大傳系二年級的學生。為了自己的實習分數到國家電影資料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義工實習,到了2004年,半瓶醋在畢業前夕又為了分數開始寫拖了兩年的心得,雖然並無抄襲,卻還是引用了一些當年的自己的舊作,然而寫著寫著,卻又寫出了約800字的新鮮事來,看倌若不嫌棄就看看唄。

本文

  還記得第一天,所有的義工報到時,跟我們簡報的人是某組的組長(我一向對於記面孔和名字沒有天賦)當時他就問了咱們所有人一個問題,你們最喜歡看的一部電影是什麽?

  每個人都說了幾部電影,大部分都是時下流行的大眾好萊塢電影,只有一個文藝青年說他喜歡看費里尼,然後組長竟然丟了一句狠話:「那除了這位同學之外,你們都沒有看過真正的電影。」很顯然的,這位仁兄並不認同所謂的「大眾文化」,當然他的立場並不代表整個電影資料館的觀點,但是起碼我從這邊看到了一點電影資料館對於電影的態度。

  台灣的大眾觀影習慣其實並不「精實」。

  我的觀影年齡其實相當的短,自從1996年的【ID4星際終結者】開始,到現在也不過才五年多一點而已,而且看的電影還多半是好萊塢的熱門電影,尚屬於「通俗」的層次⋯不過,漸漸發現台灣的特殊文化;之前曾經從電視上看到,咱門台灣人是世界上觀影頻率最高的國家,一年平均每個人要看66部電影,同時也是外片上映最快的國家,幾乎可以說是同步上映,(這一點尤以好萊塢電影為最。)但是呢⋯若仔細的問起台灣人:有沒有看過某一部片子,可能會發生下列的情形:

A:最近有看電影嗎?

B:有啊,就是那一部妮可⋯什麼嫚演的鬼片嘛⋯。

A:那覺得這部片怎麼樣呢?

B:難看死了,到最後根本搞不清楚結局,亂演一通!

A:怎麼呢?你難道沒看懂嗎?

B:拜託,一開始我就忙著注意我女朋友,哪曉得後來片子太悶,她睡著了,我也累了,到最後結局根本莫名其妙,是不是母子都被殺掉啦?我怎麼覺得他們看起來好像死掉了?

A:⋯⋯。

  這是真實的案例,而且有類似情況的竟然佔了觀影人口的絕大多數!

  台灣雖然電影院林立,MTV也到處都是,可是台灣人似乎都不大專心看電影,絕大多數的時候,看電影和進MTV都只是社交行為(或是別有目的);看看MTV裡頭的房間吧,沒有座椅,只有幾個枕頭,如果是老一輩的人去的話,多半會引起怪異的眼光,要是只有一個人去,那更是是奇怪,相較之下一男一女的組合就佔了絕大多數⋯MTV的用途似乎並不是什麼單純看電影的地方耶⋯。

  而且還有另外一種現象:

A:耶!你要放VCD啊?什麼片子啊?

B:終極追殺令啊⋯94年的電影。

A:那麼舊!!!看這部片啦!金法尤物耶!我才剛從路邊攤買的,100塊而已說!

B:是喔⋯你有看過終極追殺令嗎?

A:沒有⋯沒聽過的電影,一定是爛片!

  結果,一票人看著不清楚的畫面,語焉不詳的字幕,只看到鼻子的臉部特寫,以及不斷接的劇情,搞到最後,沒有一個人知道電影到底在演什麼。

  這種事經常在我們週遭發生,他們似乎就喜歡搶最新的片子,卻不大關心自己看到了什麼,似乎對他們而言,看電影只是一種趕流行的舉動,而不是娛樂;不然的話,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寧願看V8翻拷的「新電影」,也不肯看至少在基本的聲光效果上有品質保證,自己也從來沒看過的舊片呢?

  而且,台灣觀眾似乎也看不懂太有內涵的電影。

  姑且不論比較藝術的電影,就連最通俗的商業電影,有多少人知道【決戰時刻】的時代背景是美國獨立戰爭還是南北戰爭?有幾個人知道【星際大戰】系列在影史上扮演的重要地位?【神鬼戰士】裡頭講的羅馬是在希臘還是在義大利?【安娜與國王】的暹邏國是現在的泰國還是越南?

  甚至能了解【臥虎藏龍】中角色與武功意義的人又有多少呢?對目前的青少年而言,【武俠】所代表的不是金庸,而是霹靂布袋戲、香港漫畫和被改編的面目全非的金庸及古龍連續劇⋯在看到【臥虎藏龍】裡飄逸的輕功和略帶文學味的對白時,他們早就已經呵欠連連,暗地裡還覺得這部電影的角色功夫怎麼這麼爛?連個氣功都不會用?

  再舉個例子,2000年的台灣十大賣座電影,湯姆克魯斯來台造勢,感官刺激性強大的【不可能的任務 2 】穩坐第一名,而【臥虎藏龍】以話題以及金馬、金球、奧斯卡等三重光環的順利造勢,三度重回首輪電影院的作用之下排行第二名,而第三名竟然是年初時在春節檔期上映的【007縱橫天下】,這部片在他的老家北美地區甚至還擠不上十大,一般認為該片的賣座除了因為劇情簡單明白、特效連連,以及俊男美女的卡司之外,蘇菲瑪索的來台造勢也佔了很大原因⋯。

  反觀獲得國外一致好評的商業史詩電影【神鬼戰士】再台灣卻連第十名都上不了⋯也許是因為電影長達近三個小時,故事背景對台灣觀眾太陌生。
  台灣人雖然愛看電影,卻其實看不懂電影。

  也難怪像【臭屁王】、【新烏龍院】這一類的電影在台灣仍然能夠有票房。因為在台灣,觀眾的要求似乎也沒有那麼多,只要能夠看得懂就好,至於考據、質感、配樂或是故事劇情,根本就沒那麼重要,不是嗎?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台灣電影又對大眾們塑造了怎樣的印象呢?

  即使台灣觀眾的要求不多,但是台灣電影卻竟然沒辦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大部分的台灣電影,有時候連基本的讓大眾「看得懂」都辦不到。

  看看台灣目前的電影,上一代的白色恐怖大概是用到最濫的題材.再來就是針對新一代年輕人的「享樂」主義(而且大部分的劇情好像都是批判性的...彷彿是一些看不過去的大人想要教好小孩子的舉動)有些國家即使電影工業不算發達但是其電影的內容還真是天馬行空.從瑞典片­­【婚前興行為】,紐西蘭導演彼得傑克森的【新空房禁地】美國的山姆雷米沒錢拍出來的【鬼玩人】,法國的【安琪狂想曲】到日本的【水男孩】...似乎也都沒有用到太多錢來拍攝,但是這些題材好像是台灣本地的人怎麼樣都不會想到的故事。在台灣崇尚一片極簡自然的風潮之下,本地的電影好像變得只有一種風格了。之前去聽侯孝賢演講....他提到了拉斯馮提爾的「竇瑪95」宣言,而且相當的推崇,並且建議年輕人要多多學習這種方法.看到席下的「文藝青年」們一付將其奉若神明的恭瑾態度,不由得覺得有些可笑。侯導的舉動有些像是大鳥對那些還不太會走路的小雞們說:「你們應該多多試著往水面俯衝.那很過癮!」返僕歸真的拍法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叫他們完全捨棄技術上的學習,似乎也太過本末倒置了...。

  身為庸俗的社會大眾之一,我並不認為大眾文化不足取,∼電影資料館在行政院新聞局的管理下是一個不被關心的小單位,館裡的大人們一天到晚再埋怨政府的不關心(而且是毫不顧慮的對我們這些外頭來的小朋友們直言無諱),但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發現,他們也同樣的不大關心他們所服務的大眾們所真正關注的事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