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2004年五月一日,半瓶醋的初試啼聲之作The Gift,在信義公民會館首映之後,
長達一年沒有辦法做新的作品,一方面在想新的劇本,一方面由於我從學生變成了上班族
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更是全無心思做這種"不能賺錢養自己"的奢侈行為。


雖然這樣描述對不起咱老闆~但是成天剪第四台廣告就像是猴子被夾老二一樣

而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2004年的十一月,半瓶醋的公司同事,一位被稱為猴子,
又特別偏愛綠色的女子邀請了半瓶醋加入一個新的計畫,才稍微有了改變。


猴子女士是半瓶醋名義上的同事~地底下的上司

 而這個計畫是關於一個由大學生們所組成的劇團-三缺一劇團的故事。

 從十一月開始,猴子帶著半瓶醋開始加入三缺一這個團體,
觀察並且記錄下這個這個劇團從無到有,創作出一齣即興舞台劇的經過。







 其間雖然半瓶醋自己漫不經心而且多次翹頭


反正我就是愛玩~


有一次竟然還跑到海邊去~


 然而在猴子與其他幾位熱心的成員方盈蓁、李正書與楊子葦的努力之下,
這一部紀錄片終於還是完成了。


盈蓁小姐非常的盡責~
 
 這部紀錄片的片名與三缺一劇團創團大戲的名稱相同,就叫做女孩好餓

 該片預定將會在舞台劇【女孩好餓】公演的當天,隨節目冊一起販賣。
 並且會在九月10號午場過後的座談會後放映。

 基本上,半瓶醋覺得這部紀錄片所記錄下來的是一個相當有趣且真實的故事。

 他講述了一個學生劇團,如何在一開始因為想要打出知名度而決定以"鬼"為主題製作一齣舞台劇,
然而卻在六個月以後成了一齣大不相同的作品。

 如果你想了解一齣即興舞台劇的排練,想知道更多關於女孩好餓這齣戲的點滴,
這部紀錄片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自吹自擂~反正在下就是推銷自己的作品就是了。



三缺一劇團 2005創團大戲【女孩好餓】—我到底哪裡吃不飽?

日期:2005-09-01 自 01:00 至 01:00

內容:
--一齣深刻精緻的戲 讓你看見自己的身體
--一齣耗時一年的製作 讓你驚艷劇場魅力

從媽媽死掉之後
我開始感到無止盡的饑餓
不自覺地拿妳當作填補它的食物

卻只是吐了又吐

還好有妳翩翩的舞姿輕撩起那件紅色胸罩
在半夜陪伴著我

如果妳知道了
會原諒我嗎?

三缺一劇團,2003年曾獲選牯嶺街小劇場明日之星。我們企圖以「缺」來造就「圓」,我們相信真正的圓,不是目的地,而是在每一個追尋圓的當下,與自己的缺相處。我們期望以創新的形式,貼近生活的主題,帶領觀眾進入劇場,一起從自身的缺出發,創造一個和諧的圓。

9/8-9-10 (四-五-六) pm7:30 (pm7:00進場)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 350元
9/10-11(六-日) pm2:30 (pm2:00進場)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 350元
*9/10(六)午場過後有導演座談, 歡迎免費參加!

*團購 : 10人以上九折,20人以上八五折
*學生票 : 憑證購票一律九折(進場時請出示學生證)
*購票請洽年代售票
*三缺一網站http://shortoneplayer.myweb.hinet.net/

主辦單位:三缺一劇團
聯絡:盧 小姐
地點:皇冠藝文中心小劇場



執行製作   李秀冠 戈立秀
編劇  集體即興創作
導演  陳亮君 魏雋展
排練助理  王若璠
演員  賀湘儀 杜逸帆 陳彥廷 李玉嵐 鄭成功 李嘉菱 李靜怡 陳欣寧 劉昌漢
舞台監督  林岱容
燈光設計  賴怡蓁
舞台設計  陳威宇
音樂設計  邱玠瑋
服裝設計  黃思綺
紀錄片  林倚鄉 張堡富(半瓶醋) 李正書 楊子葦 方盈蓁
攝影 李正書
特約節目單設計   馮瑀珊



關於三缺一劇團

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還好我們但願人長久,
所以我們強韌地活了下來,
所以生命顯出了美。    
 ──三缺一劇團團長 魏雋展

三 缺 一 劇 團 成 立 宗 旨
三缺一劇團透過劇場高度的實驗性與身體表演,期待將特屬於劇場的強大感染力傳到台灣每一個角落,以創新的表演及溫暖關懷的命題,融入創作中,亦融入我們所關注的人群當中;以特屬於台灣的、新生代的、專業工作者的劇場實踐,駐足劇場,打開溝通的視窗。
三 缺 一 團 名 由 來
「三缺一劇團」提出了「缺」的概念。三缺一不但有以「四」才為完整的特性(象徵四名主要團員),也更代表麻將桌上少一人時之來者不拒、在一起就是朋友的特質。我們要以缺來達成圓,為能透過劇場,回到人的內心去探索,探索最細微的情感,最真誠的交流。
三缺一劇團特色
三缺一劇團的創作,強調原創,認真審視台灣當下的現實生活處境,從創作者個人身上,濃縮生活的菁華、提煉思考的結晶。題材涉獵廣泛:家庭、性別、情慾、成長…等,都是三缺一劇團關心的範圍。我們強調劇場內的互動性,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眼神和呼吸的交流,題材不但要能反映當下,更希望能在越漸疏離的人際關係中,透過劇場不斷創新的形式挑戰和每個當下的真誠演出,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三缺一劇團成員來自不同背景、各自涉獵不同領域(中文、電影、音樂、設計…等),使得這裡成為一個極具時代特色、濃縮凝聚的地方;多元的組合、互相撞擊的思考,成為我們創作上最有趣的特色!

女孩好餓創作理念

網狀的社會關係與自我認同:
兩位導演從李昂的小說《看的見的鬼》以及《西藏生死書》中的〈人生五章〉 取得靈感,於是對「鬼」做出了自己的定義。從恐懼和執著切入人的生命,從一個人,看到一個家庭,再到一個社會。恐懼和執著緊緊拉起了每個人的關係,成了一張不斷循環的網,李昂從台灣的社會脈動推到鹿港的環境,從中放大一個女性在當時的命運,及和命運抗衡的過程。透過鬼這個媒介角色,對自己的生命執著產生了解與放下。而《西藏生死書》中的〈人生五章〉以簡單的用語,道出了執念與放下的生命歷程。
陳亮君與魏雋展,兩個七年級的導演,以二十來歲的生命經驗回顧自身的人格養成以及人際關係,發掘在不同的家庭背景及人格特質中,卻重複著恆久以來纇近的恐懼和困惑模式。於是我們問自己:「何時我們才能自省,並找到出口呢?」 
本劇將時空脈絡拉回九零年代,處理該年代中,社會與個人的互動,其中特別是性別意識,在公、私領域中,對一個成長中的個體的影響,例如彭婉如事件、與白曉燕案。一個人的恐懼與執著可以與家庭層面息息相關,必須推回性別壓迫來細看。我們問自己,我的恐懼,與台灣社會的恐懼有關聯嗎? 我的恐懼只是個人私領域的問題?還是整個社會氛圍下,所造就的無以名狀的集體噤聲與壓迫?該如何解套,本劇提供的是開放式的解答,用導演自己的生命體驗,展演出仔細爬梳過的思考與問題意識。
集體即興:
我們以集體即興的方式創作,讓靈感從質地各有特色的九個演員,匯集他們個別的生命經驗,塑造出九個充滿生命力的角色。其效果與一般先編劇後排戲的創作方式,更強大動人。每個演員有各自的生命經驗,所以懷抱著各自的恐懼和執著,在集體即興的創作過程中,他們彼此交織在一起,合作、對話、激辯、擦出火花。透過「王宇恬」這個高中女生來讓觀眾看到一個生命尋出口的過程,與自我認同的掙扎。
由鬼這個古老的概念,我們希望看到新詮釋,新的生命力

導演的話 陳亮君 
                                                                 
   「明明站在那裡給妳看了,妳還是看不見我」 —張小虹                                                                               
    導演徐堰鈴在日前「三姊妹Trio」讀劇會上,談到她的創作動機。
她說:「因為我認為應該要繼續做下去。」
    我談女同志的方式與焦點,跟目前台灣現有的劇作較為相異。至於把焦點鎖定在青少女同志,理由則與徐堰鈴類似---因為我認為不能不做。
    青少女時期,踢婆不分尚未成型(又或者根本沒有所謂成型),情竇初開,懵懵懂懂,充滿好奇。大人以為她們什麼都不懂,但其實是大人不懂她們。不想懂? 沒必要懂? 不重要? 考試考好就好了?原來我們也都是這樣被對待長大的。
    為什麼「不能不做」?因為此時此刻,必須要讓青少年被看見、被正視。用一種述說生命經驗的方式,輕輕的,在戲裡不批判,也不重擊誰,只是讓你看見那些「明明站在眼前,卻被忽略」的青少年情慾、身體打造、家庭人際。
    「明明站在那裡給妳看了,妳還是看不見我」這句話是張小虹教授在亞洲拉子影展的記者會上的感嘆,感嘆台灣女同志現身的困境。我認為,這種困境,也絕對是台灣青少女同志(及非主流情慾)的困境。
    我們都曾經是青少年(即使現在24歲的都還被說成是)我們曾經壓抑過什麼樣的情感,又如何在夾縫中,努力玩出屬於自己的花樣?我們曾經經歷過怎樣的家庭歷史?在自己身上留下了什麼痕跡?
    希望這齣戲可以觸碰到這些主題,也希望可以觸碰到每一位觀眾,還有回憶裡的那段年輕歲月。

陳亮君【編劇、導演】

輔大英文系畢業,目前就讀中央大學英研所,擔任「台灣現代戲劇數位影音資料庫」(Electronic Theater Intermix-Taiwan,ETI-TW)助理、中央大學英文系戲劇暨表演研究室研究生助理。1999年以輔仁大學英文系大一戲劇比賽獲三項大獎,並入選四校英文系戲劇聯展。2002年改編歐陽子小說「魔女」,獨立製作、導演,此劇為促成三缺一劇團成立的契機。2003年擔任英文系畢業公演Harold Pinter荒謬劇「Celebration」的學生導演,對重視傳統的輔大英文系而言,此劇目為嶄新的嘗試。三缺一劇團成立後,先後製拍兩部數位紀錄短片《旅程》(15min.)、《家》(5min.)。關注並參與各種性別運動、社會運動。


導演的話 魏雋展 【團長、編導】

    身體以及溝通是我想說的兩大主題。這兩個主題是彼此影響的。
    我曾經很想改變身旁的人對於自己身體的態度。 我看到身邊的人為了追求一個理想中的自己,開始對身體進行改造,無所不用其極的改造。 在這樣子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一種飢餓。 一種強烈的不滿足。
    這種飢餓是來自於真實的自己在追尋別人眼中的自己。 我們對自己永遠都不滿足,於是,腦海中追求的形象開始將真實生活中的自己給撕裂開來,那是一幅血淋淋的畫面,這樣子的畫面,讓我害怕,但我卻因為害怕而開不了口。 我發現自己成了膽小鬼,然後我發覺了自己的飢餓,對於溝通的飢餓。我對於自己無法成功的說服別人改變對自己身體的態度感到憤怒。 我厭惡膽小的自己。
在作戲的過程中,我慢慢的把害怕以及憤怒給放了下來。
    因為,我看到了改變不是從一個個體去切入的。
    改變要從環境,而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是什麼東西影響了我們對身體的態度? 我們為什麼喜歡壓迫自己身體只為了追求一種蛻變,蛻變成別人眼中的美麗?  成長過程中,家庭是如何無形的教育我們,我們又帶著家庭中被雕塑的觀念進到了同學關係中,一種循環由此開始。
    小時候,在我還沒上幼稚園的時候。 有一次媽媽抱著我,我用手指戳了一下媽媽的胸部,我問 「這個叫做ㄋㄟㄋㄟ還是奶奶?」 媽媽皺了一下眉頭,迅速將我放下。 這個記憶一直埋藏在我腦海中,這個反射性的動作就是一種教育,一種對於身體的教育,對於性的教育。 從中我學到了對待身體的方法之ㄧ。 這不是我媽媽的問題,這是一種隱藏在我們文化中對身體使用的壓抑,我們都身在其中,如果能去仔細的檢視自己對待身體的每一個習慣,或許會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然後,試著去問自己, 「為什麼? 我是怎麼養成這個習慣的? 這個習慣是我要的嗎?」
   「如果你現在可以去做一件平常能力所做不到的事,你會想做什麼?」 一個朋友在捷運上問我。 「這樣聽起來好像叫我make a wish!!!」我笑著說。 五分鐘過去了,我丟出一個答案……我想要有超能力,把身體延長的超能力。 我說 「如果今天我有一個朋友或是家人在很遠很遠的地方,他正在傷心難過,那我可以馬上把手伸的很長很長,伸到他那邊,跟他握握手,或是拿張衛生紙給他。」 這個朋友回答我 「這個答案,或許就是你做劇場的目的。」
 事後我不斷回想這段對話,我驚訝於自己的回答,回頭檢視自己現在所關注的事情,我希望能把劇場做為一種延伸,透過一雙伸長的手,去擁抱我所不敢面對的人事物,在這樣的過程中,讓自己去貼近我曾經想要改變的人,去了解去體貼這樣一種面對身體的態度。 我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這齣戲讓我開了一個頭,然後我要繼續走下去。

魏雋展【編劇、導演】

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
演出經歷
 大風劇團《威尼斯商人》演員
 同黨劇團《戀人物語:》一個關於愛的歌舞劇
     《世世代代》
     《藝陣人生》
 鞋子兒童實驗劇團《王后的新衣》編劇
 紙風車劇團《紅樓劇場: 阿瘦奔月》演員
      《巫頂的同班同學》演員
      《小小羊兒要回家之三國奇遇計》演員
      《魔法森林奇遇計》演員
      《孫悟空大戰牛魔王》編劇
 三缺一劇團《Home, Sweet Home》編導演
 小丑默劇團《天使的微笑》編導
      《小丑求婚記》編導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