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瑪麗的《科學怪人》被認為是科幻小說的起源


本文引用來源
http://www.i-formosa.com/thread-1511-1-1.html

作者:鄭軍

第一章:開拓者們——科幻小說的萌芽時代


第二節:最初的食蟹者

《弗蘭肯斯坦》最初產生於一個文學遊戲。當時,作者瑪麗﹒雪萊和雪萊,拜倫,以及拜倫的私人醫生等人在日內瓦郊外經常聚會。一次,大家提議每個人寫一篇鬼怪故事,後來只有瑪麗﹒雪萊交了卷,就是這部名垂文史的中篇故事。當然,每個讀過《弗蘭肯斯坦》的人都會承認,它是一部深思熟慮的作品,篝火聚會只是促成作者把它寫出來的引信。

"弗蘭肯斯坦"常被誤認為是書中那個醜陋的人造人的名字,其實是作者給作品裡青年科學家起的名字。弗蘭肯斯坦利用當時的生物學知識,從停屍房等處取得不同人體的器官和組織,拼合成一個人體。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雷電使這個人體擁有了生命。巨人天性善良,但由於面貌醜陋,被社會視為一種危脅。他要求創造者為自己製造一個配偶,答應事成後與同類雙雙遠離人間。弗蘭肯斯坦應允了怪人,但在接近成功的時候,擔心怪人種族從此危害社會,毀去了女性人造人。怪人殺死弗蘭肯斯坦的未妻作為報復。弗蘭肯斯坦追蹤自己的造物一直到北極地帶,最後同歸於盡。《弗蘭肯斯坦》確實有資格被作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因為它具備了太多的科幻文學的性質。它用自然觀解釋故事裡的超現實情節:是雷電而不是魔法令怪人擁有了生命。它體現了科幻文藝的重要主題:科學與宗教、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弗蘭肯斯坦為他侵犯了"上帝創造生命的特權"而自責,被科學創造出來的巨人則因為無法融入社會,而與人類激烈衝突。

它塑造了人造人這樣一個非人角色,而大量塑造非人角色,並借此來折射作者對人性的思考,正是科幻文藝的重要特徵。整個故事一直延伸到北極,也體現了科幻文藝作品大量使用跨國跨地區背景的特色。

《科學怪人》的版畫

《弗蘭肯斯坦》具備長久的生命力,被反覆改編成電影,也被譯介到各個國家。如此深刻的主題,如此曲折和完整的情節,如此鮮明的人物形象,竟然出自一位二十歲的女作者的手裡,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不過,雖然雪萊夫人和雪萊一樣都是自由派文人,但受束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作者還是作了妥協,讓主人公弗蘭肯斯坦因為侵犯了"上帝創造生命的特權"而充滿負罪感。

當時的瑪麗﹒雪萊自然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作了開宗立派的事情,但她對科幻小說創作也是有自覺性的。1826年,她又創作了一部名叫《最後的人》的科幻小說。這部作品流傳不廣但質量更高。


雖然打響了科幻文藝的頭炮,但瑪麗﹒雪萊在科幻方面創作不多。很快,在一峽之隔的法國,年輕的凡爾納挑起了將科幻文藝推向高潮的重擔。

凡爾納出生於1828年。婚後在妻子的鼓勵下從事創作。186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作品《氣球上的五星期》。次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地心遊記》,均大獲成功。出版商也受到鼓舞,要求他繼續從事此類作品的創作。於是,包括《從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兩萬里》(1871)、《公元 2000年的亞眠市》(187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記》(1908)等,一大批科幻小說問世了。

《地心歷險記》小說中的插畫

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裡,如果一個人只知道一個科幻作家,百份之九十便是凡爾納。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裡,凡爾納和威爾斯一起,成為僅有的兩位因科幻小說創作而收錄的作家。本書的絕大部分讀者,相信也對凡爾納耳熟能詳了。

但這種廣泛的知名度也使得人們對凡爾納產生了諸多誤解。首先,凡爾納不僅創作科幻小說,而且創作冒險小說。由於當時人們對科幻小說這個獨立的文學品種還沒有認識。凡爾納的這些作品都是混雜著出版的。比如在他著名的三部曲裡,儘管人物相通,但《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和《神秘島》是探險小說,《海底兩萬里》才是科幻小說。

其次,他的小說被指責為充滿了盲目、廉價的樂觀主義,這與文人階層推崇悲劇和憂患意識的普遍價值觀背道而馳。但是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忘記了凡爾納的生活背景。凡爾納生活的國家既不是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也不是現在位列二流國家的法國。當時的法國是地球上的超級強國,擁有大片殖民地,科學技術領先世界,建造了奇跡般的艾費爾鐵塔。從作品中可以看出,凡爾納的樂觀主義是他的真情實感,是當時法國乃至歐洲社會的如實反映。而且這種樂觀主義正是凡爾納作品的鮮明特色。它鼓勵著許多國家的青少年去探索未知,鑽研科學。

再有,評論家認為他的作品文學技巧單薄,人物塑造平面化,缺乏豐富的內心生活。其實這些問題凡爾納本人並非不知道。但是他當時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學樣式。不僅創作方法上是全新的,讀者也是"新"的。讀者們認同怎樣的寫作方法,凡爾納和他的出版商都拿不準。

以作者晚期的《流星漂流記》等作品來看,凡爾納並非沒有描寫複雜人性的創作能力,而是在早期的成功後,謹慎地保持了最初的寫作方法。

《地心歷險記》小說中的插畫

其實,正是這些評論家眼中的"缺點",使凡爾納的作品擁有一個重要優勢:在道德觀上非常單純,適於"教化"之用。教皇利奧八世親口誇他的作品 "純淨無瑕,樸實無華"。

在二十世紀那些意識形態針鋒相對的國度裡,凡爾納的作品都被視為無害的兒童科學啟蒙讀物而被引進。以致於翻開世界各國科幻文藝史去看其最早的時間段,翻譯凡爾納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頁。

在凡爾納的科幻作品中,《八十天環遊地球》是其對世界文學作出的偉大貢獻。儘管今天的低軌道衛星已經能夠在八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裡環繞地球一圈,但這絲毫無損於這部作品的偉大意義,因為它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闡述 "地球村"概念的作品,也只有科幻文學才能最早地對這個世界性變化作出反應。

凡爾納去世的時候,法國的敵國德國派出一位使者,代表德皇向他致哀。這件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凡爾納的崇高地位。兩百年的世界科幻文藝史中,也只有威爾斯一人在科幻文藝的圈子之外,獲得過類似的尊崇。

小說《海底兩萬里》的插圖

繼凡爾納之後,大羅尼(1856——1940)是法國文學界湧現的又一位科幻先驅。他的代表作是《火的戰爭》。這部作品把時光倒轉回八萬年以前。當時,對火的控製成為衡量不同部族"技術水平"的最重要標準。一個僅能保存火種而不能製造火種的部落因為偶然原因導致火種熄滅。部落首領派出勇士到能夠製造火種的先進部落救助。同時,一個更為落後,甚至不能保存火種的部落對他們發動襲擊。小說出版72年後,於1981年被搬上銀幕,成為當時世界電影界的奇觀。這部作品體現了法國人出色的想像天才。

羅尼在科幻史上的影響無法與凡爾納相比。但他與法國文學界有著廣泛的聯繫。通過他,科幻文學在法國較早地為主流文學界所認識。


舞台劇《化身博士》的海報

十九世紀的英國文豪斯蒂文森於1886年出版了一部科幻小說,這部他在科幻小說方面的惟一創作,就是已經成為科幻經典的《化身博士》,又名《傑基爾博士與海德先生》。傑基爾博士發明一種奇藥,可以定時誘發性格中的罪惡面。他在自己身上實驗這種奇藥,於是定期變成邪惡的海德先生。我們不知道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在這部作品裡吸取了多少營養,但在保守的維多利亞時代寫這樣的主題,體現了作者的勇氣。同時,這部小說也體現著科幻文學對社會與人性的特殊表現能力。

《時間機器》的小說封面

1888年,當時僅二十二歲的英國文學青年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科學學派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叫《時間的鸚鵡螺》的短篇小說。後來,威爾斯對這個短篇反覆修改,到1895年拿出了第五稿,並獲出版。這便是劃時代的科幻名作《時間機器》。雖然早在1890年,法國作家羅比達就創作了以時間旅行為題材的科幻小說《往昔與今同在》。但真正使這個題材廣為人知的還是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在小說裡,時間旅行家來到公元802701年的世界上,發現那時地球上的人分成兩支,一支是生活在地面的埃洛依,智力僅及兒童,整日花天酒地,不勞而獲;而另一支是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他們用以前遺留下的機器飼養埃洛依,並在夜間獵捕他們為食。

在當時階段矛盾十分尖銳的英國,讀者一眼便能看出這兩個虛構的種族所指為何。小說大獲成功。在這以後的幾年裡,威爾斯又發表了《摩洛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星際戰爭》(1898)、《月球上的首批人類》(1901)、《神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1906)等作品。這些作品都成為世界科幻史上的經典。

小說《世界大戰》的插畫

與純粹的職業作家凡爾納不同,威爾斯的一生十分複雜。在創作科幻小說之前,威爾斯曾經創作過《生物學教材》,該教材在英國學校裡使用了十四年。後來威爾斯又參加了費邊社,開始政治活動。晚年分別會晤羅斯福與斯大林,為世界和平牽線搭橋。並且參與起草了今天聯合國的《人權宣言》的藍本。如此豐富複雜的經歷都對他的創作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另外,凡爾納的科幻創作貫穿其整個職業生涯,而威爾斯的幾部經典科幻小說是他在三十歲左右的一段時間裡集中寫的。後來他的注意力就轉移了。因此,在我們評價他的這些作品時,一定要注意到作品背後一個正從青年過度到壯年的人的特點。

在科幻文學史上,威爾斯以鮮明的特點與凡爾納並列。一般認為,在題材上,凡爾納是注重科技的"硬科幻派",威爾斯是注重幻想的"軟科幻派"。在思想傾向上,凡爾納是科學樂觀派,威爾斯是悲觀派。其實這些分析能夠說明他們早期作品的特點,但到了創作的晚期,兩個人的上述特點恰恰換了過來。只不過人們公認他們的早期作品更能代表他們的風格。在威爾斯的一生中,貢獻給科幻創作的時間並不和。但威爾斯的終身理想卻完全符合科幻小說的主流價值觀,用他的話說就是建立"世界範圍的烏托邦"。威爾斯的後半身離開文學,用實際行動投身這一事業。不過在晚年,由於屢屢受挫,威爾斯復歸了早年的悲觀主義。

1945年,他寫下了平生最後一篇文章《到達極限的理智》,認為人類的才智僅限於此,除非有更完美的種族出現,人類無法戰勝那些威脅其生存的客觀現實。


1925年由柯南道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失落的世界》劇照

英國作家柯南道爾(1859——1930)以福爾摩斯系列偵探小說著稱。他同時也是早期的科幻文學探索者,創作過《拉弗爾斯﹒霍的社交活動》(1891)、《洛斯亞眠戈斯的失落》(1892)、《恐怖谷》(1910)等科幻小說。1912年,柯南道爾出版了他最著名的科幻小說《失落的世界》。小說描寫了南美高原上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進化速度晚於世界其它地方數千萬年,大量恐龍生活了下來。由查林傑教授帶領的探險隊前往考查。幾十年後,美國作家克萊頓再次挖掘這個題材,創作了同名科幻小說,並被搬上銀幕而廣為人知。


電影《失落的世界》劇照

當時走在科技和社會變化前列的美國,也產生了一批科幻文學探索者。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人物。1840年,愛倫 ﹒坡創作了《艾洛斯和查米恩的對話》。在這部作品裡,地班幹部受彗星撞擊失去氮氣,處於純氧燃燒的熊熊大火中。1848年創作的《未來的故事》把時間背景放在2848年。那時天空中飛滿巨大的飛艇,主人公在飛艇上給同伴寫信,回憶過去的歷史。讀者會看到他充滿自信地描述著一些其實完全錯誤的史實,這篇幽默科幻小說提醒我們,或許我們對以前的歷史也是一無所知。

1888年,美國作家貝拉米(1850——1898)出版了他的《回顧》。這部宣傳空想社會主義的作品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超過一百個團體受其影響成立起來,並組成了一個國家主義的政黨。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部作品的情節非常簡單:主人公韋斯特由於催眠作用,沉睡於1887年,在2000年甦醒。當時的美國已經實行了作者心目中的社會主義制度。他與新時代的人之間相互介紹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展示了作者的理想。這部作品雖然不是標準的時間旅行題材,但距此已經接近,在表現手法上效果完全一致。當然,作者是把它作為一部烏托邦小說創作的。但與以前此類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烏托邦小說的背景是同時代中的未知世界,而《回顧》第一次將理想世界的背景放到了未來。


《亞瑟王朝的美國佬》插圖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文風恢幽默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了小說《亞瑟王朝的美國佬》。在這部小說裡,一個來自美國康涅狄格州的鐵匠夢游到亞瑟王朝的英國(公元六世紀),看到了君主制度的腐朽,貴族、騎士和教會人士的無知、貪婪。這個鐵匠想通過工業革命、普及教育、建立民主制度等方式改變歷史,甚至可以造出機關鎗與古代武士們較量。整部小說在構思上與科幻小說中常用的時間機器題材在目的與手法上幾乎一致,只有一步之隔。當時,一大批美國普通文學作家也使用科幻題材構造故事。比如馬克 ﹒吐溫就創作了《亞瑟王朝》的美國佬一書,這也是在威爾斯創作標準時間旅行題材以前的一部類似作品。作品中,一個來自康涅狄格州的美國人在巫術的作用下來到中世紀的英國。他在那裡大搞科技革命和政治革命,竟然取得了成功。

1908年,另一位美國作家傑克﹒倫敦也發表了一篇政治幻想小說——《鐵蹄》。鐵蹄是法西斯化的美國政府的代表。小說描寫在二十一世紀人類大同的時代,發現了一份二十世紀美國工人運動領袖之妻的回憶錄。記載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位叫埃弗哈特的工人領袖與"鐵蹄"鬥爭的經歷。一生傾向社會主義的傑克﹒倫敦用這部作品表達了他的政治態度。

十九世紀時,人們還不能肯定比重超過空氣的物體能夠飛起來。所以早已升天的氣球成為滿足人們飛行願望的首選,也產生了大量關于飛艇題材的科幻小說。基普林是其中的重要作者。他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當然,原因不是他在科幻方面的創作成就。基普林於1905年創作了《夜班郵船》,又於 1921年創作了《航空控制板真簡單》。在這兩部科幻小說裡,作者全面的設計了未來的航空管理體系,只不過在現實上,負載這個體系的硬件最後變成了飛機。

1921年,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創作了一個科幻色彩濃厚的劇本——《回復到密福沙勒的時代》(Back to Methuselah)。密福沙勒是聖經中長壽者的代表,類似於中國的彭祖。

這個劇本引用了進化的概念,描述人類如何從創世之初,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直至遙遠的將來,所有人都變得如密福沙勒一般長壽。最後,到了公元二萬多年,人類已進化至可以擺脫形體的束縛,而成為超然物外的純粹心靈。

在世紀之交的美國,還產生了一位有影響的通俗科幻作家:埃德加﹒賴斯﹒伯勒斯(1875——1950)。他的代表作《人猿泰山》最近被大量地譯介到國內。這個系列小說塑造了在猿人世界里長大的一個人,成為此類題材的開山之作。他還創作過《火星公主》等科幻小說。

伯勒斯的作品欠缺完整構思,也沒有多少文學上的考慮,但卻以強烈的浪漫色彩和打鬥情節吸引讀者。並且因為數量很大而擁有廣泛讀者。而且,正是在這一大批讀者中,產生了許多後來的科幻作者。說到這些特點,中國科幻迷可能會想到大家很熟悉的一個人——倪匡。是的,不同國家科幻史上往往會出現同樣的人物,因為他們代表著科幻小說本身發展中的不同階段。

科學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裡改變著過去的社會,也催生著科幻小說的萌芽。在俄羅斯,齊奧爾科夫斯基為了宣傳他的多級火箭原理,開始創作科幻小說。第一篇《到月球去》於1892年發表在莫斯科的《環球》雜誌上。後來還寫了《宇宙的召喚》(1895)、《地球之外》(1920)等作品。象許多國家的早期科幻作品一樣,齊奧爾科夫斯基的這些小說缺乏文學色彩,充滿了大量技術細節的描寫。引不起非專業人士的興趣。但是齊奧爾科夫斯基可能是到目前為止創作了科幻小說的最有份量的科學家。

在德國,庫爾德﹒拉斯維茨作了科幻小說方面的早期探索。他的《雙行星》比同樣描寫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威爾斯的《兩個世界的戰爭》還要早一年。他的其它科幻小說包括《宇宙圖書館》、《10000年的人類》等。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後來德國的年度科幻小說獎就被稱為"拉德維茨獎"。

我們的東鄰日本受工業化的影響,於二十世紀初也產生了自己的科幻小說。日本科幻的開拓者是押川春浪(1877——1914)。1900年,他創作了預言日俄戰爭的科幻小說《海底戰艦》。

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塊殖民地印度,也產生了自己的科幻萌芽。1897年,印度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賈格迪什﹒錢德拉﹒博斯創作了科幻小說《馴服風暴》,講的是用發油平息海上風暴的故事。同時,拉納德創作了《星星的微笑》,馬德哈夫創作了《斯裡尼瓦撒——雷奧》等作品。凡爾納的作品也被當作科幻啟蒙介紹到印度。這些早期科幻作品大多被看成神話作品或者兒童文學。

從1818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湧現了許多科幻經典和科幻作家,但科幻文藝一直沒有建立起自覺意識,更多地是個別作者的靈光乍現。在這段時間裡,科幻文藝還沒有統一的名稱,它們被稱作科學冒險小說、科學傳奇小說、預言小說等。甚至有過一個很可笑的名字——"偽科學小說"。

|  本節中介紹的這些科幻作品,基本上是科幻藝術真正獨立以後被 "追認"的。由於缺乏自覺意識,萌芽時代的作家們雖然意識到自己在探索一個全新的文學品種,但對這個文學品種的規律性還沒有什麼探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