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影文選粹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original  

根據日前的報導,知名電玩遊戲【潛龍諜影】系列(一下簡稱MGS系列)的製作人小島秀夫宣布,將會把【潛龍諜影】改編成為電影

 【潛龍諜影】將改編好萊塢電影

http://gnn.gamer.com.tw/9/70119.html

 

電影影響了遊戲,遊戲又再改編成電影,這真的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原本MGS系列基本上就是受到約翰卡本特的【紐約大逃亡】影響而誕生的遊戲,沒想到這款遊戲歷經25年,越出規模越大,到了現在記得【紐約大逃亡】的人反而沒有【潛龍諜影】多了,而且當年約翰卡本特拍攝該片時成本極低,因此根本沒有什麼太大的場面,到了1996年第二集【洛杉磯大逃亡】因為場面依舊狹小,票房因此也很不理想,現在這位遊戲界的Snake究竟有沒有辦法勝過寇特羅素所扮演的蛇頭呢?

 

【紐約大逃亡】的海報

 escape_from_new_york_poster_01  

 

【洛杉磯大逃亡】海報

escape_from_la_poster_01  

 

2011年重新復刻的MGS系列合輯網頁宣傳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二代與三代的主角Solid snake與Naked Snake的造型

metal-gear-solid-hd-collection-launch-trailer  

 

有趣的是當年在第一版Metal Gear發行時,遊戲的人物造型其實比較接近魔鬼終結者當中的男主角-麥可賓的造型

metal-gear-solid-4-guns-of-the-patriots--20080529085711347  

 

【紐約大逃亡】的預告片

 

 

 看第一部的預告片畫質太差,看看【洛杉磯大逃亡】的預告片來比較看看~

 

 

【洛杉磯大逃亡】的片尾,MGS的Snake和寇特羅素演的Snake真的很像,講話都幾乎是用耳語般的聲音說話,也都非常愛抽煙,電影和遊戲故事主軸也都是潛入城市達成任務,故事的背景也都是屬於近未來的科幻設定,不過兩者的共同點也就僅此而已,25年來,MGS系列的視覺效果成就與角色的魅力其實早已超越他所模仿的對象原形了

  

文章標籤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瑪麗的《科學怪人》被認為是科幻小說的起源


本文引用來源
http://www.i-formosa.com/thread-1511-1-1.html

作者:鄭軍

第一章:開拓者們——科幻小說的萌芽時代


第二節:最初的食蟹者

《弗蘭肯斯坦》最初產生於一個文學遊戲。當時,作者瑪麗﹒雪萊和雪萊,拜倫,以及拜倫的私人醫生等人在日內瓦郊外經常聚會。一次,大家提議每個人寫一篇鬼怪故事,後來只有瑪麗﹒雪萊交了卷,就是這部名垂文史的中篇故事。當然,每個讀過《弗蘭肯斯坦》的人都會承認,它是一部深思熟慮的作品,篝火聚會只是促成作者把它寫出來的引信。

"弗蘭肯斯坦"常被誤認為是書中那個醜陋的人造人的名字,其實是作者給作品裡青年科學家起的名字。弗蘭肯斯坦利用當時的生物學知識,從停屍房等處取得不同人體的器官和組織,拼合成一個人體。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雷電使這個人體擁有了生命。巨人天性善良,但由於面貌醜陋,被社會視為一種危脅。他要求創造者為自己製造一個配偶,答應事成後與同類雙雙遠離人間。弗蘭肯斯坦應允了怪人,但在接近成功的時候,擔心怪人種族從此危害社會,毀去了女性人造人。怪人殺死弗蘭肯斯坦的未妻作為報復。弗蘭肯斯坦追蹤自己的造物一直到北極地帶,最後同歸於盡。《弗蘭肯斯坦》確實有資格被作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因為它具備了太多的科幻文學的性質。它用自然觀解釋故事裡的超現實情節:是雷電而不是魔法令怪人擁有了生命。它體現了科幻文藝的重要主題:科學與宗教、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弗蘭肯斯坦為他侵犯了"上帝創造生命的特權"而自責,被科學創造出來的巨人則因為無法融入社會,而與人類激烈衝突。

它塑造了人造人這樣一個非人角色,而大量塑造非人角色,並借此來折射作者對人性的思考,正是科幻文藝的重要特徵。整個故事一直延伸到北極,也體現了科幻文藝作品大量使用跨國跨地區背景的特色。

《科學怪人》的版畫

《弗蘭肯斯坦》具備長久的生命力,被反覆改編成電影,也被譯介到各個國家。如此深刻的主題,如此曲折和完整的情節,如此鮮明的人物形象,竟然出自一位二十歲的女作者的手裡,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非現實生活的故事情節描述是科幻小說之源


本文引用來源
http://www.i-formosa.com/thread-1511-1-1.html


作者:鄭軍

第一章:開拓者們——科幻小說的萌芽時代

第一節:"科學怪人"出現之前

1818年,年僅二十歲的英國女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純粹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標誌著這個影響日重而又飽受誤解的文學品種正式誕 生。英國科幻作家奧爾迪斯在自己的科幻史著作《萬億年的狂歡》(1973年出版)中,最先把科幻文學的誕生追溯到雪萊夫人這部作品的出版。這一見解後來受 到了包括中國科幻文藝界在內的世界科幻文藝界的公認。1998年,北京經濟廣播電台、湖南經濟廣播電台和四川經濟廣播電台還以這個歷史事件為選題,組織了《慶祝科幻文學誕生一百八十週年》的三地聯播節目。

當然,沒有一個 現代文學品種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弗蘭肯斯坦》城那個用人體組織拼湊起來的醜陋巨人"降生"之前,世界各地早就出現過具有科幻風格的文學作品,其上 限甚至可以追溯千年之久。由於古人不可能有創作科幻小說的自覺性,因此,確定什麼樣的標準來尋找這些先驅作品是很重要的。首先,我們不能把古代流傳下來的 所有具備超現實情節的文學作品都視為科幻小說的前身。這種不加分析的作法非常懶惰,同時也是對人類思想史和科技史的無知。

在近代科學自十六世紀於歐洲誕生以前,古人們是用與今人完全不同的觀點看待世界的。比如,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雨神。當古代民族祈雨的時候,他們 是很認真地在"解決"旱災問題。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由地上的巨柱支撐,並且西北方向的柱子高於東南方向的柱子;古代西方人認為,大西洋中有一道裂縫,太陽 每天晚上都要落進去。這些觀點並不是"想像",而是古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解釋。

許多民族自己的英雄史詩,《聖經》是其中的代表作。這些經典的內容雖然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多屬不經,對於古人來說卻完全是"現實",而不是幻想。這些作品甚至談不上有多少想像力,因為它們更多的是初民對嚴酷生活環境的自發反映,而不是文學作者的自覺創造。

所以,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經常會在兩個相隔萬里,或者時間相差千年的古代民族中找到內容相似的創世傳說或英雄史詩。

因此,一部擁有非現實情節的古代作品,是來源於作者對當時傳說的忠實記錄,還是來源於他的獨立創作,這是考查一部古代作品是否夠得上科幻文學先驅的重 要標準。其次,能夠充當科幻文學先驅的那些古代作品,其中的超現實情節必須被作者賦予符合自然觀的解釋,也就是說,作品中離奇事件和非凡角色的出現不勞神 魔、法術等精神力量的大駕。比如但丁創作的《神曲》就不能被視為科幻小說的先驅。

再次,我們不能以今天的科技知識來衡量古人心目中的虛構世界。比如,代達羅斯和依卡盧斯使用蠟粘合的羽翼飛上天空。這個傳說用今天的標準來看是"不科 學"的,但它卻反映了當時的古人憑借他們有限的知識積累展開的對科學技術的想像。古代作家們以太陽系為背景,虛構了許多非人生命。雖然今天的天文學家還沒 有從地球以外太陽系的其它地方找到哪怕微生物那麼原始的生命,但古代作家的這些想像並不比如今科幻文學對外星人的描寫更出格。與科幻界流行的觀點相比,前 兩個標準是趨嚴的,而後一個標準則更放鬆一些。用這些標準來衡量,我們可以從西方文學史中,找到科幻文學的點點蹤跡。

《一個真實的故事》,被許多西方科幻作家認為是西方科幻小說的最早萌芽,作者盧奇安生活在公元二世紀時古羅馬的敘利亞行省裡。這部作品其實是一部諷刺 作品,作者用誇張的筆法,諷刺包括《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在內的一些文學作品。拋開這種意圖不管,盧奇安在《一個真實的故事》裡虛構了大量非人的異族, 描寫他們與人類,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戰爭。這與今天許多科幻小說裡非人智慧生物的題材是相似的。盧奇安在創作時基本上沒有受束於當時的神話體系,而是另辟 奚徑,獨立創作。這種獨立創作的意圖,使得《一個真實的故事》比自發形成的古代神話更適合作科幻文學的遠祖。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電影節已經邁入第十一年,除了持續引進國際影片外,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台北電影獎」的舉辦。
 
對國內影像創作者而言,「台北電影獎」的實質鼓勵不僅在於它的獎金,更重要的是它接受各種作品類型(劇情、紀錄、實驗、動畫),不論材質(電影底片、數位),也不計片長,只要是好作品,都有機會獲得肯定。這不但令「台北電影獎」成為國內所有影像工作者(而非只有影片工作者)的年度盛事,也是國際影壇完整認識台灣影像創作的捷徑。
 
尤其是「台北電影獎」在各類最佳影片之上設置的不分類「百萬首獎」,過去一直堅守著包容、開放的精神,由評審團審視各屆作品水準,決定頒予的對象。而事實也證明,除了傳統電影獎鼓勵的劇情長片外,過去十年得到「百萬首獎」的作品,種類遍及紀錄片(「在山上下不來」、「再會吧!1999」、「無米樂」)、實驗片(「星塵15749001」)、動畫片(「女子」、「出口」)、甚至劇情短片(「兩個夏天」),既證明了台灣影像創作的多元與成果豐碩,也樹立了台北電影節(獎)獨立、自由又兼容並蓄的獨特面貌,進而影響了其他電影獎的走向。
 
然而,從去年(2008)開始,「台北電影節」在沒有任何說明的情況下,就貿然取消了劇情長片以外其他類型作品爭取首獎的機會,也把過去公平爭技的特別獎,草率劃分為專屬於劇情長片的個人技術獎,致使這個競賽原初的創辦精神蕩然無存。無論作為影像工作者或是文化公民,我們都有充分理由擔心主其事者好大喜功的作風,不但嚴重侵蝕台北電影節(獎)最難得的特質──無分軒輊地肯定各領域的影像創作價值,也粗暴地剝奪了台灣影像工作者平等競爭的機會。
 
事實上,以現今台灣影像創作環境而言,主流(劇情或動畫)長片早有金馬獎加持,學生影片與青壯創作者則有金穗獎鼓勵,但堅持獨立製作,或長期走非主流短片創作路線的影人,始終沒有獲得應有的鼓勵平台與相對的尊重。所以,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開倒車舉動,絕非只是非劇情片工作者能分配多少獎金的問題,而凸顯出一個原本口碑不錯的影展,竟為了向主流靠攏,不惜扼殺自身特色的悲哀。
 
這項草率的決定,去年就曾引發爭議與檢討之聲,但主辦單位卻無動於衷。紀錄片工會今年再度提出這項質疑,除了為本地影像創作者發聲以外,也擔憂這個原已走出不同於金馬影展的風格,而得以並駕齊驅的台北電影節活動,正在迅速喪失它的原創精神。長此以往,它流失的將不僅是早已明顯下滑的觀眾人數,還包括本地影像工作者對它的敬意,以及它在國際影壇上原被關注的活力所在。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誠心呼籲台北電影節自下屆起恢復原來的獎項設計,並推動相關改革,提升影展品質。若有無法變革的原因,請儘速公開透明的對外界提出足以服眾的說明,不要讓一個原本清新自由的影像節慶,逐步演變成一個封閉專斷的樣板活動,那將是所有影像工作者與文化公民所不樂見的遺憾結果。




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已連署人/單位如下:

紀錄片工會全體幹部:

楊力州、黃信堯、蔡崇隆、賀照緹、吳耀東、聞天祥、李亞梅、柯金源、林育賢、林秀華、朱詩倩

歷屆得獎者:

陳俊志、周美玲、劉芸后、鄭文堂、李家驊、吳汰紝、陳龍男、顏蘭權、莊益增、陳博文、蘇文聖、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早上在新浪網看了這則新聞,由於和電影頗有關係,因此專貼給大家分享。

其實這篇報導當中也讓我想到,如果好萊塢的編劇們這麼注重自己的權益,那們台灣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2008-03-26 20:46:14

好萊塢編劇們真實的鬥爭

“好萊塢明星們賺得那麼多,據說娛樂公司掙得也不少,但實際上沒有編劇,就沒有好的故事,而沒有好的故事,明星和娛樂公司也就沒了空間,所以我還是很支持這些編劇的。”學習過電影學的科恩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聊到這一問題。

這次罷工的多項談判中,包括了較為廣泛的議題,從DVD的利潤收益分成,到真人秀節目等的編劇利益如何保証,到新媒體的編劇報酬問題等。但實際上最主要的問題是新媒體,或者說是那些通過網絡下載、實時網絡電視、移動電話電視、專供互聯網的電視內容,以及其他通過在線播放的方式傳播的渠道收益,應該有多少利潤分成是屬于編劇們的。未來還有機頂盒技術可實現的衛星電視和點播電視的利潤收益分成問題。身兼導演和編劇之職的克雷格梅森甚至斷言,新媒體糾紛就是這次爭論的“唯一問題”所在。

到目前為止,編劇協會與影業公司之間對于網絡內容的應用,沒有任何協議。大家圍繞網絡分銷的兩種渠道方式進行爭論和談判。第一種是網絡直銷,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直接在線購買節目或者劇集的內容或者下載它們到自己的電腦上觀看。這就像是在iTune商城里買電影和電視秀,或者在亞馬遜Unbox服務上下載電影一樣。第二種是在線觀看模式,即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實時觀看電視節目,並不保存在自己的電腦上,這種模式現在應用廣泛,nbc.com、 abc.com、fox.com等等,幾乎所有大型影業公司都開放了網絡實時劇集,並獲得了網絡電視插播廣告收入。這兩種模式的盈利方式是不同的,第一種是靠消費者的付費獲得利潤,第二種模式里,消費者觀看節目是免費的,但是必須被動收看廣告,而廣告商支付廣告插播費用。

無論哪種方式,都比守在電視機前,等著廣告前後的節目和劇集來得方便和快捷,因而吸引了更多的觀眾。所以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媒體的崛起,將對家庭DVD的銷售和傳統電視節目的收視率產生極大衝擊。

“我們發現年輕人們,特別是25歲以下的,很喜歡通過電腦來直接點播,而不是租用DVD。他們更注重快捷方便,而不是大型電視的視覺享受。” Netflix的創始人瑞德‧赫斯汀說道。Netflix在美國已有750萬用戶,其發展戰略就是讓用戶在網絡上觀看他們的新碟內容。

網絡電視電影巨型蛋糕

2月3日,談判還在秘密的膠著狀態時,《電視指南》的編劇邁克爾‧奧斯羅就對外宣稱,如果編劇們能和制作公司聯盟達成一個像樣的協議,像是《實習醫生》和《慾望師奶》之類的熱門劇,在3月初應該就會有最新劇集播出了。此前編劇協會提出的提議,是瓜分分銷商在新媒體銷售中所獲毛利的2.5%。而最後利益博弈的結果是,協議生效後的前兩年中,編劇將從通過互聯網等新媒體發行的每部影視作品銷售收入中,獲最高1200美元分成,在第三年將從新媒體影視產品銷售毛利潤中獲2%的分成。

因此,現在達成的協議是三年性的臨時協議,而2%的提成也只是針對第三年的,所以實際上,編劇們近兩年內,還是沒法直接獲得新媒體加速發展而產生的巨大收益,而互聯網實時電視廣告的投放收入,也跟他們沒有直接的關系。


文章出處
http://financenews.sina.com/j/20080327/11404676299.shtml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言


BY 半瓶醋

身為80年代出生的影樂迷,廿一世紀的頭幾年來真是令人痛心,首先20031120,以巴西、俠盜王子羅賓漢的作曲家麥克凱曼 Michael Kamen因病去世,第二年的2004年7月21日,大師傑瑞高史密斯 Jerry Goldsmith在睡夢中過世,沒想到在2006年的11月8日,以獵殺紅色十月、王者之劍聞名的作曲家巴索普列多斯 Basil Poledouri也去世了,在此獻上無限的弔念。並轉貼籃祖蔚先生介紹巴索普列多斯的文章以茲紀念。

本月,本站將會連續刊出巴索普列多斯的作品介紹與音樂,小弟個人是巴索的大樂迷,無奈對於音樂的詮釋文筆不足以擔當樂評大任,因此還是得轉貼文章,請大家見諒。

告別巴索普列多斯

BY
籃祖蔚

美國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前天順利連任,他戲稱自己最會也最愛拍續集電影,所以州長也要「續集(連任)」,然而,也就在他勝選之際,25年前用音樂把他塑造成英雄偶像的美國作曲家巴索.普列多斯 Basil Poledouri 在十一月八日因為肺癌和腦癌病逝家中,享年六十一歲,不能再做續集音樂了。

巴索.普列多斯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一日在堪薩斯市出生,他是好萊塢的電影作曲家們少數,曾經接受全方位的電影教育的專業人才。

他在南加大的電影系裡接受過導演、攝影、剪接和音響等專業訓練,而且一路讀到了碩士學位,他的同學們後來不是做導演,就是做攝影師和剪接師,只有他在音樂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天地。

他從小就生活在音樂的環境中,父親是小提琴家,母親也是名氣相當的鋼琴家,他七歲開始學琴的時候就立志想當鋼琴師,十二歲時頗有天份的他參加了爵士樂團吹薩克斯風賺生活費,那時候,好好做一位古典音樂樂師是他的人生最高理想,所以他選擇到南加大的音樂學院就讀,可是當時的音樂教育強調二十世紀現代音樂,強調理論課程,很快就讓他覺得索然乏味,他讀大學的年代正是知識青年反越戰,反傳統的激烈年代,他和年輕人同樣愛上了披頭四合唱團。

於是他很快就轉系,改讀南加大電影系,他轉系的三個動機是:1.好萊塢的知名作曲家米克勞斯.羅薩(Miklos Rosza)當時正在南加大教電影音樂,他正巧就是羅薩迷;2.鋼琴系的系主任是知名的約翰.克朗,3.他的女朋友也在南加大唸書。

可是他才進去念,羅薩就退休了,接任的電影作曲老師大衛很清楚地告訴他:「在寫下電影音樂之前,一定要有感性和知性的基礎。」意思就是說在創作音樂之前,一定要先徹底明白劇情重點,巴索一生都信奉這個理念。

每位作曲家的發跡難免都有些傳奇故事,巴索因為讀了南加大電影系才認識了在那裡任教的導演約翰.米遼士(John Milius),在他的賞識下才得以進軍影壇;認識了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更確定了他的配樂王國。

在約翰.米遼士的鼓勵和慫恿下,巴索先是替《偉大的星期三(Big Wednesday)》寫劇本,後來才又負責電影音樂工作,這部電影描寫的夏威夷衝浪好手的故事, 巴索採用了大型的管絃音樂來表現衝浪高手的浪漫豪情,也要帶出美國勢力入侵夏威夷的文化碰撞影響,一鳴驚人,奠定了他在作曲界發展的基礎。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姜苑文◎李安給青年學生上的一堂創作課
主持人:朱全斌(台藝大傳播學院院長)、曾壯祥(台藝大電影系系主任) 


朱全斌:
李安曾說進藝專好像是人生的一個轉捩點,在離開學校三十年之後今天回來,我想他心中可能別有意義跟想法。我們常常說近鄉情怯,李導演每一次回來都要面對很龐大的人情壓力跟關注,不曉得李導演是不是也有「近校情怯」的心情?

多數年輕人的電影,是在拍別人的電影,是movie about movie,而非about life 

李安:
「近校情怯」是有的,怯的第一點就是人會很多,第二個就是跟我們為什麼會「近鄉情怯」同一個道理。為什麼會怯?學校曾帶給我純真的年代,很純真的時候會有一些膽怯,就是真我,你摸到它的時候會有一點害怕,而到了有一點年歲的時候,知道純真已經不再了,要重新回到那個……我叫斷背山好了,或者青冥劍也好,或者比較暴力像我做的《綠巨人》,都是一種既害怕又想觸摸的純真年代,藝專對我來講就是這個。

我進藝專以前,上的是和尚學校,我書讀得不太好,雖然我聽課聽得很有意思,可是考試不是考得很好,但是拍戲我很有興趣。藝專為什麼對我來講特別有很不一樣的分量?那個時候沒有五千人,大概只有七百個學生,七個科系,我們那時候沒有目的,我也沒看過奧斯卡金像獎,沒有夢想過要拿金像獎,跟你們現在做的夢真的很不一樣,我那時候可能連夢都沒有做,只是突然找到自己心儀的人生……也不是方向,就是浸淫其中跟所有學藝術的同學在一起,我的心靈因此得到啟發。

我騙我爸說我要去台北補英文,其實很多時候是在排戲,或是看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沒進補習班。那時候可以為了看電影跑到鶯歌,如果miss掉的話,就跑台北。公路局坐到台北市,在車上有很多時間幻想。我常常說在藝專混日子,這個混是很重要的混,非常有意義的,它是我的純真年代,和出了社會以後是不太一樣的。

其實我的幼稚期很長,三十七歲才第一次賺到錢,三十六歲才開張作職業導演,直到了四十幾歲還像個學生。我的幼稚期、純真期非常長,那個純真期是從藝專開始的,所以這趟回來,雖然校舍跟我那時候印象不一樣,可是氛圍還在,老師還在,所以會有「近校情怯」的感覺,當然這個感覺很快就被同學的歡呼聲給掩蓋過去了。

剛才在門口大家問我回學校想跟同學講什麼,我最想講的就是,上了年紀以後你會覺得這段時期非常寶貴,我希望你們能盡量享受你們的純真年代。我覺得你們現在還可以不要有目的,不要接觸社會,也不要管金像獎這種東西。你沒有得到金像獎,沒有飯吃,都還是一樣可以搞藝術,這才是人生的方向。

我發現很多年輕人做藝術,以電影這個行業來講,多數年輕人的電影,包括很多成名的導演,他們是在拍別人的電影,是movie about movie,而不是about life,不是在拍人生,直入人生的最底層,跟真實的人做交流,而是從別的電影得到印象去重組。學生因為還很年輕,還沒有真的話要講,還在為賦新詞強說愁,以你的幻想你的才氣把它發展出來,但這還不是真正的作品,因為你還沒體會人生,所以你還在學習、還要體驗人生,你對這個世界有什麼話要說,才是最重要的,你們在學校要好好的吸收這些。

創作是很私密很內在的,它像怪獸一樣, 你要知道怎麼和它共存榮 

曾壯祥:
現在很多導演並非電影科班出身的,李安導演可不可以給同學一些建議,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學生有什麼優點?

李安:
最大的優點不是電影,而是戲劇。若真要走這條路,希望大學不要讀電影,電影沒什麼好讀的。像成龍、洪金寶,他們腦筋比我們讀書的靈活得多,我們讀書把腦子都讀壞了,電影有很多是常識,還有電影感,電影感是天生的。

科班出身有什麼好處?我們知道它的歷史,知道它的來路,所以我們比較快,他們可能要摸索,跌跌撞撞很多年,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要怎麼讓這些東西運作,可是我們馬上就能告訴你,我們省很多路,在這個省力的路程中,減少了很多需由挫敗中學習的東西。

另外,讀書人臉皮比較薄,為什麼很多學理論的後來沒辦法拍電影?因為他學到很多他不能做的事,卻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學語言比我們快,因為不怕出醜。讀書人會眼高手低,這是劣勢。很多電影技巧我是在當導演的時候學的,一邊指導一邊學,現學現賣,但我有一個老本就是我會導戲,因為我以前在學校演了很多戲。

看電影的時候,有另外一種心路歷程,你可以在電影系學到,這個是什麼樣的片型?觀眾心裡怎樣反應?每一種片型都不一樣,都有公式,不是你丟進去,觀眾就會認同。你要表達的概念觀眾可能看不懂或沒辦法體會,因為你沒有鋪陳在一個軌道上,這個軌道可以自己設立,也要留意前人是怎麼設立的,觀眾看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心路歷程。學生電影可以不要管這些,但畢業後就會面對片型和觀眾欣賞慣性的問題,這是電影系可以教的,這些東西會讓你們比成龍他們學得快,他們也學,但他們從固定的類型片裡頭學,所以要翻新是比較困難的,但我們可以適應,因為我們知道原則性,就像數學,演算是很慢的,但知道定理、定律,先學了再去算,速度比較快,這是我們的優勢。

我還鼓勵電影系的學生除了自由創作以外,了解自己是怎麼回事對你們的心智開發也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創作跟生活是不一樣的環境,創作是很私密很內在的,你要勇敢去摸它,它像怪獸一樣,你要知道怎麼去處理它,怎麼和它共存榮,跟它共同生活。一個內在,一個外在,常常這二個東西是相反的,像我拍電影,角色的個性和人生裡的個性是非常不同的,這些你要學會怎樣去觸摸它,怎樣啟發它,跟它相處。

作品發表後你會聽到同學的反應,可能你很受喜愛,也可能很受大家討厭,或者很不被了解,從同學、老師的回應裡,你學會怎樣經營跟人的關係,這些對你們來講,我覺得是最重要的。這個經營好,就不會像白癡一樣,出去被人家打就不想動了。這個養成以後,就是你的底蘊,是陪你活一輩子的,大家在學校是養成教育,只是開始。

我入行十五年,看到的也不少了,在這裡舉個例子,我看到很多導演,包括成名的導演,拍了一兩部大家非常喜歡的電影,他就覺得這個東西最重要,一定要戴個墨鏡,或怎麼樣,因為第一部第二部就是這樣成名的,兩部以後這個東西慢慢消失,變得憤世嫉俗,然後他的作品就愈縮愈小。但也有人像我這樣,我一直在學習,過程非常長遠,東西非常多,我學習最多的是在工作時,而不是學校,學校是養成教育,出了學校才是學習的開始。我覺得你們要用心,活到老學到老,電影這個領域是學不完的。

直到第四部電影後,才想到電影要和觀眾講講話  讓演員退後一點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常看好萊塢電影的觀眾,心中會不會時常有這樣的疑問:那些主角為何從來都不會有找停車位的困擾?為何每個英雄都可以輕易地讓一架客機平安降落?英國電影網站nostalgiacentral研究整理出了40件「只有在電影裡才會發生的事」,愛看電影的觀眾看了,相信都會有會心一笑的感覺。

1.你總是可以在你要去的那棟建築門口或對街,剛好找到一個停車位。

2.坐計程車付錢的時候,不必低頭看你的錢包,只要隨便從裡面掏出一張紙鈔給司機就好了,一定剛好就是該付的金額。

3.電視新聞通常都會在你正在看的時候,剛好播出一條跟你密切相關的新聞。

4.在所有的警方調查過程中,一定要至少拜訪一家脫衣酒吧。

5.任何門鎖都可以在幾秒中內輕易地以信用卡或夾子打開─除非那是一棟失火的建築,而且裡面還有個受困的孩子。

6.如果你忽然決定在街上起舞,所有迎面而來的路人,一定都可以配合你所有的舞步。

7.所有的炸彈都附有電子計數器,以紅色數碼顯示倒數的時間,好讓你知道還有多久就會爆炸。

8.如果你想假扮成德國軍官,不必特別去學德語,只要講出帶有德國腔的英語就可以了。而且當德國軍官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也都偏好以英語互通。

9.只要搽上脣膏,永遠不會脫落,即使去潛水也一樣。

10.在巴黎的任何建築的任何一扇窗口,都可以看到艾菲爾鐵塔。

11.即將退休的警官,往往會不幸地在他們任職的最後一天因公殉職,尤其如果他們的家人已經準備好了一場慶祝派對。此外,警官也只有在被勒令停職之後,才會破獲重大案件。

12.要逃命的車子永遠不會一發就動,警車卻永遠可以,而且還會以漂亮的轉彎滑進犯罪現場。

13.住在鬧鬼屋內的女子,一定得穿著性感內衣尋查任何奇怪的聲音。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導演:法蘭克米勒 Frank Miller
   勞勃羅里葛茲 Robert Rodriguez 

編劇:法蘭克米勒 Frank Miller 

演員:布魯斯威利 Bruce Willis  
   米基洛克 Mickey Rourke
   潔西卡艾芭 Jessica Alba
   克里夫歐文 Clive Owen
   尼克史戴爾 Nick Stahl
   鮑爾斯布瑟 Powers Boothe
   魯格豪爾 Rutger Hauer
   伊萊亞伍德 Elijah Wood
   蘿莎莉道森 Rosario Dawson
   班尼西歐岱托羅 Benicio Del Toro 
   潔美金 Jaime King
   戴文青木 Devon Aoki
   布蘭妮墨菲 Brittany Murphy
   麥可克拉克鄧肯 Michael Clarke Duncan  




By 臥斧

第一次看《Sin City》原著漫畫的時間,約莫要追溯到十年之前。

在那之前,我早就聽說過這部以高反差手法表現的特殊漫畫,而在終於買到第一本《Sin City》之前,又已然讀過幾本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及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作品,以致於在翻開《Sin City》的時候,幾乎馬上能夠感受到,這部作品中淌流著的,是與「冷硬派」推理作品及黑色電影(Film Noir)一系相承的、又冷又黑的血脈。冷硬派小說及黑色電影當中的元素,在《Sin City》裡全都沒少,而作者 Frank Miller 的高反差技法,用來表現黑白曖昧的正邪爭鬥,則建構出另一種特殊的氛圍。

不耍弄專有名詞,咱們來簡單聊聊,「冷硬派推理」是什麼?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雖說恐怖電影有許多角色存在,諸如木乃伊,狼人,吸血鬼,但是最符合現代潮流的角色應該是非僵屍(ZOMBIE)莫屬吧,原本的僵屍是指藉由巫毒教的巫術所甦醒的屍體 ,但是給於僵屍全新的造型與生命,則是一代恐怖宗師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的代表作品「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就此以後僵屍便成為了散播恐怖的的最佳代言人,也開始在眾多的恐怖電影中展現頭角。

【巫毒教與僵屍】

  據說第一部以僵屍為題材的電影,是於1932年上映的「蒼白殭屍 White Zombie」。以海地為舞台的這部電影,描述著由名演員Bela Lugosi所飾演的巫師,透過巫毒教的巫術甦醒了大群的僵屍,讓他們不分晝夜的在製糖工廠裡操作著機器。Bela Lugosi所飾演的巫師,不懷好意的將所有來到島上的白人美女變成僵屍。但是,這裡面所出現的僵屍除了可憐以外,絲毫沒有任何的恐怖感。當然這齣戲裡想傳遞的並不是僵屍吃人的恐懼感,而是把人變成僵屍在心理的上恐懼感。因此這齣戲的主角不是僵屍,而是Bela Lugosi他本人。

  從這齣戲以後,雖然有幾部都是以僵屍為題材的電影上映過,但僵屍在片中還是列居老二並沒有正式成為主角。另外一部早期的僵屍電影「與殭屍同行 I walkedc with Zombie」也是類似以海地為舞台,內容也同樣是以變成僵屍的白人女性為主軸。但是這齣戲恐怖的泉源並不是來自僵屍,而是那讓人不禁毛骨聳然的巫毒教鼓聲旋律。於1966年,英國的著名製片公司「Hammer Files」所發行的「The Plague of the zombies」,在片中的僵屍也是由巫術所甦醒,一樣的和上述的片子相同,在戲中依舊是被當作勞工來使用。但是這齣戲最值得注目的事,年輕醫師在惡夢中夢見自己的妻子被化為僵屍之後,成群結隊的僵屍從墳墓裡相湧而出的橋段,已成為日後所有僵屍電影的標準。當然,在這齣戲裡描述僵屍時所呈現出的獨特氣氛,也是耐人尋味的。

  有關於實際巫毒教的僵屍信仰,各位可從衛迪戴維斯 Wade Davis所寫的「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一書中一窺詳細。這本書也於1988年被導演Wes Craven改編為電影「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根據此書所解,實際上製造僵屍的巫術是利用某種劇毒讓被害人陷入假死昏迷的狀態,之後當被害人從昏迷中甦醒時,周遭的人與被害人便會有種死而復活的錯覺。據說劇毒的主要成分是由河豚的毒素中萃取而來,當被害人進入假死狀態之後腦性機能便會被破壞,既使是甦醒之後意識也是變的恍惚朦朧,實質上這已經是成為僵屍。所以,在西印度群島黑人社會文化的脈絡當中,僵屍是真正存在的,而且當地居民也對此深信不疑。巫毒教原本便是屬於西印度群島上黑人奴隸的宗教,同時也是反抗白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不過,當今我們在電影中所看到邪惡狡猾並且利用僵屍的形象,則是因為歐美白人社會對於黑人奴隸反抗氣勢的高漲感到不安,加上憎恨的情感所反映出來的。在首部的僵屍電影「蒼白殭屍 White Zombie」拍攝的1932年,那時正好是美國以軍事力統治海地的時期,加上這段期間也是眾多西印度群島的居民移民到美國的時期,所以巫毒教也逐漸滲透到美國黑人社會當中,因此才會產生白人對巫毒教的恐懼。

  拜衛迪戴維斯 Wade Davis的研究所賜,給予了巫毒教和僵屍全新的光輝,同時也影響了日後所有的恐怖電影。於1990年所上映的「Voodoo Dawn」便是明顯的受到「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這本書的影響。這齣戲則是以作為美國南部棉花供應地區的西印度群島上的黑人勞工社會為背景,當然片中的主角則是巫毒教的巫師。

  由於1968年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拍攝的「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受到廣大的好評,使得僵屍遠離了巫毒教進而成為全新形象的怪物。這和之前由「Hammer Films」所製作的「The Plague of the zombies」前後相差只有兩年的時間。因為「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出現,讓僵屍成為了代表近代恐怖電影的新寵兒。  

因「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而建立出僵屍的基本法則有以下幾點:

1. 原因不明的因素讓僵屍起死回生。僵屍本身沒有任何的意識力和思考能力,完全是靠本能在活動的。(在「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裡面則是受到宇宙的放射線而重新復活的)

2. 僵屍喜歡啃食人肉。為了找尋活生生的人肉而襲擊人類,是僵屍唯一的本能目的。(這和食人風俗有所聯繫)

3. 僵屍會感染。被僵屍咬到人,死後也會變僵屍。前一秒才和自己一起行動的家族或是親友,因為被咬而成為慢慢的變成僵屍要來攻擊自己,宛如無底洞般的恐懼感就是這樣而來。

4. 僵屍不會死亡。因為早已是死人了,所以不管如何去傷害他的肉體,僵屍還是會繼續的活動下去。如果要讓僵屍停止活動的話,只要把腦袋打爛,或是點火將他燃燒。還有成群結隊舉起雙手用著不穩定的腳步慢慢邁進的僵屍集團,然後把活人趕到密閉空間時所產生的恐慌和內心糾纏的葛藤。這樣的場景也成為日後所有僵屍電影的必備場景。

  由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所建立的僵屍形象,在70年代漸漸的風行到全世界。1973年由導演鮑柏克拉克 Bob Clark在美國所拍攝的「Children shouldent play with dead things」則是描述一群演劇團員結伴到東岸海洋上的某個小島,利用咒語讓死者重新復活。這齣戲利用相當優秀的黑色幽默感將僵屍的角色詮釋的完美出色,也因如此這齣戲在日後也成為恐怖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代表作之一。1974年義大利與西班牙聯手打造的「Let Sleeping Corpses Lie」,則是因為驅除害蟲的機器所產生的超音波讓死者重新復活,後半段的醫院中的橋段更是讓人印象深刻。但這齣戲也是明顯受到了「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影響。

  1979年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的僵屍電影第二部「Dawn of the dead」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熱潮之後,有如雨後春筍一般的世界各地頓時大量出現了類似的作品。在這樣的氾濫潮流當中,唯一一枝獨秀技壓群雄的作品,則是已噁心又恐怖聞名的義大利恐怖大師「Lucio Fulci」的「Zombie2」。 在加勒比的孤島上,因為巫毒教的詛咒而大量甦醒的僵屍,除了讓人極具壓迫感的恐慌以外,像是刺破眼珠·吃人肉等破天荒的殘酷描寫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和劇情絲毫無關的香豔場景以及僵屍電影中首次的僵屍與鯊魚格鬥橋段,也充分顯示出這位義大利宗師的無與倫比的創造力。

  當然,一些不勝枚舉的B級甚至是C級僵屍電影也是刺激了當時的市場。此外,十字軍成為僵屍再度復活的「Tombs of the blind dead」,納粹軍人成為僵屍的「Zombie Lake 」美國南軍的士兵變成僵屍的「The Supernaturals 」等等,一些具有歷史(?)性的僵屍電影充斥了整個恐怖電影。以僵屍(ZOMBIE)為主題(題材)的電影多到讓人無法想像,甚至連一些吸血鬼或是狼人片,都會有僵屍來軋一腳。一直到了由導演Dan OBannon所拍攝的「芝加哥打鬼 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s」(1985)之後,僵屍終於突破多年來的傳統,可開口說話並快速前進,最驚人的是打破頭腦也不會死。 

「僵屍的時代」
  由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所拍攝的僵屍三部曲,除了充滿緊迫感的演出之外,明確的人物描寫與極具隱喻性的劇情內容,是在當時所有類似作品所無法凌駕的。最主要的一點則是他的作品充分了反映出當時年代的情況。在「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劇中所呈現出的殺戮感,寫照出當時美國社會對越南戰爭的社會反應。失去人性兇暴慘忍的僵屍,和拿著武器幹掉僵屍而獲得極度快感的自衛民眾,則是清楚的描寫出當時美國頹廢的精神世界。第二部作品「Dawn of the dead」中以巨大賣場為舞台,和人滿為患的僵屍群展開長期的抗爭本作品則是針對當時美國在越南戰爭之後,獲得表面上安定祥和的消費社會,但心靈深處卻依舊是頹廢無助,做出了反諷的效果。到了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僵屍已經蔓延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存活下來的人只剩下無助和絕望,這是反映出在環境破壞與核威脅之下,對未來失去信心的80年代表徵。正因為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的僵屍電影和時代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才能夠與觀眾產生一樣的共鳴。

為什麼僵屍能夠成為恐怖電影的新寵兒?

  僵屍和其他恐怖電影中出現的怪物的不同點,是因為僵屍本身是沒有任自我意識的個體。雖說科學怪人是利用屍體所打造出的人造怪物(人?)但科學怪人卻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自我意識力與情感。木乃伊也和僵屍一樣同為屍體復活,但他因為還保留這生前的記憶,而且是有目的性的活動。但是為了吃人肉而活動的本能-----不,應該說是生理性的反應比較恰當,加上完全沒有生前記憶,這一點便清楚了劃分出僵屍與其他怪物的不同。記得在某篇報導上看過,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在接受某電視台專訪時說過「有許多來自各地的朋友都想客串成為僵屍,他們都希望變成外型奇特噁心的僵屍。為什麼?因為他們也喜歡吃活人」。從這句話便可看出,僵屍是如此的魅力無窮。實際上,在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電影出所出現的僵屍群,正是來自世界各地熱愛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的影迷們。每個人都非常高興能夠成為片中的一具僵屍。當歡天喜地的僵屍群在拍攝影片時,想像他們的感受應該是不難吧。

  在「Day of the dead」片中出現了,一具被博士為了實驗而飼養叫做BOB的僵屍。這具僵屍還絲毫保留著生前的片段記憶,所以有時候會做出類似「人類」的行為。在成為物質化後的僵屍身上看到類似「人類」的行為, 他的存在讓觀眾有了強烈深刻的印象,甚至對這具僵屍產生了好感。在渴望後終於成為僵屍的快感,或是對僵屍所做出類似「人類」行為而產生的好感,這是長期處於物質生活下,我們現代人對於物質現況的基本反應吧。今日的我們是生活在被機械和物品所圍繞的環境下,日新月變的科技所帶來的,只是讓機械文明或是電腦文明快速的滲透於我們生活裡。在過去強調人類價值絕對的人性至上論,如今以響起警告的鈴聲漸漸的崩壞而去。就像是Cyber-punk文化在這樣的變遷之下逐漸抬頭,僵屍也許剛好代表人性至上論的終止劃上了等號。也許僵屍是在隱喻我們人類原本應有的本性吧。

本文出處:
恐怖片討論論壇

圖片來源Amazon.com

編輯審核:半瓶醋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製片:珍妮佛塔德 Jennifer Todd
   蘇珊塔德 Suzanne Todd

 編劇:克里斯多夫諾蘭 Christopher Nolan

 演員:蓋皮爾斯 Guy Pearce
    凱莉安摩斯 Carrie-Anne Moss
    喬潘托利亞諾 Joe Pantoliano

 攝影:威力派斯特 Wally Pfister

 音樂:大衛朱力亞 David Julyan

 評分:****




劇情簡介:

  黑暗中突然出現了一道閃光,一名男子被開槍射中頭部,兇手正在快速接近中。另一道閃光的出現,時間卻開始倒轉─子彈彈回槍裡,死亡男子的頭部自動癒合,持槍的兇手還沒殺人,但是他準備為死去的妻子報仇。

  這是【記憶拼圖】的影片開場,本片可說是繼【刺激 驚爆點 】之後最具創意的驚悚片佳作。

  蓋皮爾斯所飾演的藍納一直在找尋殺妻的兇手,一心想親手替妻子報仇。不料藍納卻突然失去記憶,更糟糕的是,這段暫時性的失憶剛好發生在他追蹤殺妻兇手之時。就在藍納開槍射殺兇手時,時光開始倒轉,而藍納開始失憶……..。

  為了能記得追蹤殺妻兇手的線索,失憶前的藍諾利用筆記、照片、圖表及所有訊息,提醒自己誰可以信賴而誰不能信賴,即使自己的身體也派上了用場,他將「找到他並殺了他」刺青在自己身上,作為神秘記號,提醒自己這句話是找出兇手的關鍵。

半瓶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